一、我國目前的針刺傷現狀
1.流行病學研究
我國每人每年平均接受注射4.18次,每人每年接受污染器具注射未0.17次,每人每年接受回收的器具注射為0.04次。已發現可通過針刺傷感染的病原菌包括:乙肝、丙肝、庚肝、艾滋病病毒、單純皰疹、帶狀皰疹、埃博拉/馬爾堡、登革熱、克雅氏病、流產布魯氏菌、白喉棒狀桿菌、淋病奈瑟氏菌、出血性黃疸鉤端螺旋體、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結核菌等。
2.科室分析
針刺傷常見發生科室:門診注射室、急診室、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手術室、感染科、外科、心內科。
增加針扎傷害及疾病傳播風險危險操作包括
? 用雙手將使用過的針頭回套;
? 回套、拆卸真空管和試管針管架;
? 重復使用可能已被細菌、(有時是)血液污染的壓脈帶及真空管的試管針管架;
? 單獨給神志不清或缺乏引導的患者采血,這些患者可能突然移動身體而導致針扎傷害發生。
醫護人員
應嚴格遵循操作指南內容,包括識別患者、手部衛生工作、使用手套、對皮膚進行消毒、使用適宜的采血裝置及安全運輸實驗室血樣等。
降低醫護人員意外傷害或職業暴露的一種途徑是使用安全的采血裝置,研究發現使用安全器材可避免高達75%的皮膚損傷。另一種方法是杜絕用雙手對使用過的針頭進行回套或拆卸裝置,而以直接棄置銳器于耐刺銳器容器(即安全容器),杜絕對針頭進行回套,并立即將尖銳器材棄置于防刺容器(如安全容器)中能夠顯著降低針刺傷害。
機構應開展銳器傷害及血液意外職業暴露的監督機制,以便識別出可預防的危險因素。對于受到血液意外職業暴露的醫護人員應提供幫助服務,這些措施應包括對醫護人員在從事可能具有血液和體液職業暴露的工作之前進行乙肝免疫接種,以及暴露后采取HIV、乙肝的預防措施。所有衛生保健機構都應有明確的操作指示以便在意外接觸血液和體液時可供遵循。
所有工作人員都應接受采血培訓,以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風險。
3.國內關于針刺傷專家共識包括以下內容
(1)糾正易引起銳器傷的危險行為:禁止將銳利器具直接傳遞給他人;禁止回套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禁止折毀銳利器具;禁止用雙手分離污染針頭和銳器;禁止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禁止直接接觸醫療垃圾等。
(2)保證醫務人員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入性診療、護理操作,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3)針頭、刀片、安瓿等損傷性廢物應當直接放入耐刺破、防滲漏、密封的銳器盒內,禁止與其他垃圾混放??剖曳胖娩J器盒的位置應以隨時方便丟棄為原則。 銳器盒放置約3/4時即需要蓋好蓋子,貼上標簽,由指定部門統一收集處理。
(4)有條件的醫院配備安全型注射、輸液等裝置,防止銳器傷的發生。
(5)加強護士的健康管理:建立護士健康檔案、損傷后登記上報制度、銳器傷處理流程以及受傷護士的監控體系。一旦醫務人員發生銳器傷,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處置要求進行處理。
二、發生針刺傷等提供職業暴露后的預防措施由哪些?
國家《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導則》中指出,暴露后預防(PEP)可以幫助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具體來說包括以下步驟: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0.2%安爾碘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追蹤血清學病毒抗原、抗體檢測。
5.立即向護士長報告。
6.立即評估發生職業暴露者被HBV、HCV、HIV感染的風險(查閱或檢測暴露源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體、艾滋病病毒。)了解職業暴露者乙肝疫苗接觸史和接種效果,評估其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狀況。
7.報告醫院相關管理部門(醫院感染管理科和或預防保健科),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情況登記表》。
8.按照醫院相關管理部門的評估結果及指導意見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并按要求進行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