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危險因素
a物理性的危險因素 針刺傷或銳器傷最常見,其中由皮膚刺傷造成感染絕大部分;
b生物性的危險因素 護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或其他分泌物,而這些是最常見,又最具有潛在性的危險因素。
c生理、心理、社會因素 護士工作較瑣碎,頻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憊;另外,人們對傳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和歧視態度,勢必影響護理人員的情緒。
2 常見發生環節
a操作前 護理人員沒有勤洗手,皮膚上帶有許多細菌、病毒,若遇意外損傷易感染。傳染病房內空氣中含有一定量細菌和病毒,使醫護人員易通過呼吸道黏膜感染傳染性疾病。
b操作中 在臨床護理中,各種標本的采集、注射及輸液治療是護士每天最基本的護理操作。如未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易造成職業暴露。
c操作后 在整理用物、廢物丟棄過程中,不正確的棄物處置,分類、標識、處置不規范。
3 發生職業暴露原因
a護理人員在執行操作規程時不規范 對執行規章制度松懈、怠慢,對潛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和洞察力。
b護理技術水平偏低,業務知識較缺乏 對傳染病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良操作習慣,不采納及遵循預防針刺傷的有關規定和建議。
c生理、心理、社會原因 護理人員的工作繁忙,頻繁的倒班,造成生物鐘紊亂。同時護士又承擔社會職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憊,使護士機體抵抗力下降。為了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有時接觸傳染病患者時,不穿隔離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職業暴露的機會。
4 防范措施
a建立健全護理安全質量管理 規范傳染科護理操作各個環節,重視??评碚搶W習和技術操作培訓。合理安排每位護士班次。利用空閑時間加強傳染科各種疾病理論學習,使護士對疾病相關知識了如指掌,提高護士應急能力,使工作有條不紊,以最優化的方式參與工作,并實現工作目標,從而減少職業暴露的機會。
b強化安全質量教育 提高護理安全意識 護士長利用安全質量分析會,進行職業安全教育,學習并考核每位護士“職業暴露”工作流程,指導每位護士發生職業暴露后正確及時處理。對個別護士經常發生針刺傷的,要找出原因,給予人文關懷的同時糾正其不良習慣性操作行為。建立各種廢用醫療物品分類標識放置,專人清點回收,設立銳器收集箱。
c加強護士消毒隔離觀念 認真進行環境因素和作業風險評價,每日對各病房進行60 min紫外線空氣消毒。嚴格執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進病房操作時必須衣帽整潔、戴口罩,必要時穿隔離衣及戴手套,加強自身防護意識。
d醫院、科室加強發生職業暴露后支持系統 增強護士之間支持系統,對受傷護士給予人文關懷,以減輕護士發生職業暴露后的不良情緒反應。同時大力開展職業安全教育,提高護士對針刺傷的認識,呼吁全社會都關心和支持醫務人員,對其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e提高護士的心理素質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護理工作中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排除外界的干擾,規范自己的護理行為。對各種復雜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到沉著冷靜。同時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強自身的涵養,以朝氣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臨床護理工作,從而把職業暴露危險因素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