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寶寶到醫院做檢查,哭鬧不止,讓診斷無法順利進行,特別是一些檢查項目,還需要孩子保持安靜或睡眠狀態,孩子完全不配合。這時, 醫生會建議先給孩子鎮靜后再做相關檢查。5月14日,手術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馬樹勇在核磁室對一位普外科2歲外傷患兒成功實施鎮靜下全身核磁共振檢查。這是我院第一例手術室外小兒鎮靜輔助檢查的麻醉,此項業務的開展預示著手術麻醉科向更細,更精,更高方向發展,更好地為患者和臨床服務。為推進舒適化醫療,讓孩子不再懼怕檢查,我院手術麻醉科配備有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能根據寶寶身體狀況和性格特征,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鎮靜治療方案,大大提高兒童各項檢查的成功率,保障其身體及心理的共同健康成長,并在檢查過程中時刻觀察患兒情況,最大可能規避出現的意外和風險。
鎮靜是通過藥物或行為誘導等方式使人體的緊張情緒、恐懼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達到精神放松、生命體征平穩,有利于配合診療的方法。
對于某些特殊的檢查,例如心臟彩超、聽力檢查、核磁共振等,需要孩子保持安靜或睡眠狀態,才能獲得準確的檢查結果。由于兒童身心未成熟,合作性差,好動,對未知操作的害怕和恐懼,配合度達不到檢查要求,導致無法實施檢查,耽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需要鎮靜輔助下完成檢查,有利于醫生明確診斷。鎮靜的方式有經鼻、口服、吸入以及靜脈等,麻醉醫生會在詳細了解寶寶身體狀況和以往病史的情況下,選擇對個體最有效、最精準、最安全的方式進行鎮靜治療,力求寶寶在舒適、無痛的情況下接受各項檢查。
很多家長認為鎮靜就是麻醉,其實兩者有很明顯差別,從鎮靜到麻醉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但是鎮靜≠麻醉。
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使用鎮靜麻醉藥物對孩子智力發育、以后學習成績是否有所影響?
其實,中深度鎮靜是兒科檢查治療常用的技術,是比較安全和成熟的技術。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單次、短時間的使用鎮靜麻醉藥物對兒童大腦發育、遠期智力水平無不良影響!且鎮靜藥物由專業的麻醉醫生使用,劑量在安全范圍內通常不會造成嚴重不良反應,但由于個體差異,仍有極少數出現口干、過敏等不良反應,故鎮靜過程中需常規觀察和密切監護,以便及時發現意外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