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21世紀全球心血管疾病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我國房顫患病人數超1000萬,新發患者不斷增多,疾病負擔逐漸增大。血栓栓塞性并發癥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而腦卒中則是最為常見的表現類型,50~59歲患者因房顫所致的腦卒中每年發生率為1.5%,而80~89歲者則升高到23.0%,10%~20%的房顫患者將在未來發生嚴重的致殘性腦卒中,而腦卒中是房顫患者最大的威脅。我國每年用于治療房顫的花費達300億人民幣,其中用于治療房顫導致腦卒中的費用達49億,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我國房顫管理目前存在早期診斷率低、藥物治療不規范、新型技術普及不夠、長期管理不規范4個方面的問題。例如:我國房顫的早期診斷率和知曉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患者知曉率僅為40%;臨床醫生在抗凝治療中往往低估抗凝獲益而高估出血風險,患者抗凝藥應用率僅有30%左右;房顫診療新型技術的發展也存在區域不均衡性,基層診療水平有限,對于陣發性房顫患者,推薦行導管消融,對持續性或長程持續性房顫患者,房顫合并收縮性心衰患者,均可考慮導管消融治療,許多醫生不知道向患者推薦最佳的治療方案;房顫患者的長期管理和隨訪不足,長期治療依從性較低等。國外相關經驗證實,建立房顫中心可有效提高房顫的診斷率、治療率,改善長期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房顫患者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和死亡率。因此,參考國外先進的房顫管理模式,結合我國房顫管理的實際問題,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房顫中心及房顫綜合管理體系,是降低房顫發病死亡和社會負擔的有效途徑。因此,成立房顫中心,建立我國房顫綜合管理模式勢在必行,真正引領我國進入房顫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管理的新時代。
從房顫早起篩查、卒中精準預防、節律規范治療、房顫綜合管理等四大板塊建設入手,搭建數據平臺、制定項目規劃、開展交流與培訓。從房顫預防、診斷、藥物/介入治療、患者管理的方方面面實現規范化進程。全面優化房顫管理,持續提高房顫診療質量。從而提高房顫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房顫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心血管健康防控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