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藥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種藥物過敏試驗,以觀察局部反應。
2.預防接種。
3.局部麻醉的先驅步驟。
二、部位
1.皮膚試驗:取前臂內側下段。因該處皮膚較薄,皮色較淡,易于注射和辨認。
2.預防接種:常選用三角肌下緣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盤內放無菌1ml注射器和4.5~5 號針頭,按醫囑備藥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做皮試前,應詳細詢問有無過敏史,如對需要注射的藥液有過敏史,則不能作皮試,應和醫生取得聯系,更換其他藥物后再作試驗。
2.用1ml注射器及針頭,抽取藥液,排盡空氣。
3.選前臂掌側(或三角肌下緣部位),用70%酒精棉簽消毒皮膚待干,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內(圖1)。
4.待針頭斜面進入皮內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藥液0.1ml, 藥量要準確,使局部形成一圓形隆起的皮丘,皮膚變白,毛孔變大。
5.注射完畢,迅速拔出針頭,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時觀察反應。
6.如需作對照試驗,用另一注射器和針頭,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滲鹽水20分鐘后,對照觀察反應。
五、注意事項
皮膚消毒忌用碘酊,進針勿過深,拔針不按壓,以免影響結果的觀察。
皮下注射法是將小量藥液注入皮下組織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達到藥效、不能或不宜經口服給藥時采用。如胰島素口服在胃腸道內易被消化酶破壞,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藥或術前供藥。
3.預防接種。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緣、上臂外側、腹部、后背及大腿外側方(圖2)。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1~2m注射器和5.5~6號針頭,按醫囑備藥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選擇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待干。
2.將藥液吸入注射器,排盡空氣,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和皮膚呈30度到40度角,過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圖3),迅速刺入針頭的三分之二,放開左手固定針栓,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藥液。
3.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項
1.針頭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層。
2.盡量避免應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作皮下注射。
3.經常注射者,應更換部位,輪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藥液,必須用1ml注射器,以保證注入藥液劑量準確。
肌內注射法是將藥液注入肌肉組織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者。
二、部位
應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大血管較遠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為最常用,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頂點向左或右一側劃一水平線,從服務員骼嵴最高點作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4個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開內角(從髂后上棘至大轉子連線),即為注射區(圖4)。
(2)聯線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線的外上三分之一處為注射部位(圖4)。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這樣骼嵴、食指、中指便構成一個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與中指間構成的角內。此處血管、神經較少,且脂肪組織也較薄,故被廣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以病人自體手指寬度)為標準。
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種體位:
側臥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
俯臥位:足尖相對,足跟分開;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側肌注射部位為大腿中段外側,位于膝上10cm,髖關節下10cm處,約7.5cm寬。此區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部位較廣,適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為上臂外側自肩峰下2~3指,此處肌肉分布較臀部少,只能作少劑量注射。
三角肌九區劃分法;把三角肌的長度和寬度中線都均分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為九個區,分別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區。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區為三角肌肌內注射的絕對安全區。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區為相對安全區。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區深面,因有橈神經通過,為三角肌注射的危險區。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區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內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2~5ml,針頭6~6.5號,按醫囑備藥液。
四、操作方法
1.將用物備齊攜至床邊、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協助病人取適當體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膚,待干。
3.吸取藥液排盡空氣,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繃緊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與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約進針2.5~3cm(消瘦者及兒童酌減)。
4.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藥物。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進針點,快速拔針。
5.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五、注意事項
1.切勿把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折斷。
2.兩種藥液同時注射時,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長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應交替更換,避免硬結的發生。
3.兩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發育不好,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處注射。
六、病區內集中進行肌內注射
1.在同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可將用物、藥物注射本放于治療車上,治療車下層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療碗,內襯紗布,以收集用過的注射器及針頭,然后推車到病房,按病床順序邊吸藥,邊注射。
2.在同一時間內為多數病人作肌內注射時,需準備集體用的治療盤,內放無菌巾、注射器及針頭、藥物,治療碗一只,內放消毒液紗布。
3.操作方法
(1)治療盤上鋪無菌治療巾(雙層)。
(2)核對大、小注射卡,將小卡按床號固定在治療盤內,準備藥物。
(3)吸取藥液,套上安瓿,放在無菌治療盤內,使活塞柄對準小注射卡,最后蓋上無菌治療巾備用。
(4)按床號順序核對,向病人解釋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紗布擦拭雙手后,再行注射。
靜脈注射法是將藥液注入靜脈的方法。
一、目的
1.藥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內注射,需迅速發生藥效時,可采用靜脈注射法。
2.藥物因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它注射方法。
3.作診斷、試驗檢查時,由靜脈注入藥物,如為肝、腎、膽囊等X線攝片。
4.輸液和輸血。
5.用于靜脈營養治療。
二、部位
常用的有肘窩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手背、足背、踝部等處淺靜脈。
三、用物
注射盤內無菌注射器(根據藥液量選用),針頭6.2~7號或頭皮針,止血帶,治療巾或一次性紙巾。按醫囑備藥物。
四、操作方法
1.將備齊用物攜至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用注射器吸取藥液,排盡空氣,套上安瓿。
3.選擇合適靜脈,以手指探明靜脈方向及深淺,護士筆記微信:hushibiji,在穿刺部位的肢體下墊治療巾或紙巾,在穿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約6cm處扎緊止血帶,用2%碘酊消毒皮膚,待干后以70%酒精脫碘,囑病人握拳,使靜脈充盈。
4.穿刺時,以左手拇指繃緊靜脈下端皮膚,使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針頭和皮膚呈20度角,由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再沿靜脈方向潛行刺入。
5.見回血,證實針頭已入靜脈,可再順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囑病人松拳,固定針頭,緩慢注入藥液。
6.在注射過程中,若局部腫脹疼痛,提示針頭滑出靜脈,應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
7.注射畢,以消毒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出針頭,囑病人屈肘按壓片刻。清理用物。
8.注意事項
(1)注射時應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靜脈。如需長期靜脈給藥者,應由遠心端到近心端進行注射。
(2)根據病情及藥物性質,掌握注入藥液的速度,并隨時聽取病人的主訴,觀察體征及其病情變化。
(3)對組織有強烈刺激的藥物,注射前應先作穿刺,護士筆記微信:hushibiji,注入少量等滲鹽水,證實針頭確在血管內,再推注藥物,以防藥液外溢于組織內而發生壞死。
9.靜脈注射常見失敗的原因
(1)針頭斜面一半在血管內,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斷斷續續,注藥時溢出至皮下,皮膚隆起,病人局部疼痛。
(2)針頭刺入較深,斜面一半穿破對側血管壁,見有回血,但推藥不暢,部分藥液溢出至深層組織。
(3)針頭刺入過深,穿透對側血管壁,藥物注入深部組織,有痛感,沒有血,如只推注少量藥液,局部不一定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