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老齡化的增速,腦卒中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國的腦卒中發生率,正以每年近百分之九的速率上升,到2030年我國每年將有約六百萬人口死于腦卒中。據統計,在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其中重度致殘者,約占百分之四十。
那么,什么是腦卒中呢?腦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腦循環障礙所致的局部或全腦性功能缺損綜合征。其中百分之八十五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復發率高的‘’四高‘’特點。
我院神經內科特檢室利用經顱多普勒(TCD)結合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常規檢測篩查手段,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提供了無創、簡便、經濟、可重復的檢查手段,對腦卒中的早發現,早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有效的減少了缺血性腦血管的發病率及致殘率。
一,頸動脈超聲的常規篩查檢測目的:
1:評估頸部血管正常解剖結構和血流動力學信息,檢測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無擴張、狹窄、扭曲和受壓等。
2:評估各種原因引起的頸動脈、椎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導致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如有無內中膜增厚或斑塊形成、斑塊的易損性評估及動脈狹窄程度的分級。
3: 評估頸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后支架的位置。擴張程度殘余狹窄及治療后相關解剖結構。血流動力學改變的信息。
4: 超聲引導下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術中及術后動脈解剖結構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的動態隨訪評估。
5: 評價與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引起的盜血綜合征相關的血管結構與血流動力學變化。
6: 評價頸部血管的先天性發育不良、生理性變異的人。
7: 檢測頸動脈瘤,頸動靜脈瘺等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變化。
檢測適應證
1: 正常人群或腦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的篩查。
2: 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lA)、可逆性神經功能異常(RIND)黑朦等神經系統癥狀。
3: 無癥狀性頸部血管雜音。
4: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5: 頸部動脈、腦血管病變手術或介入治療。
6: 腦血管造影(DSA)禁忌癥。
7: 頸部搏動性腫塊、懷疑或確定頸部動脈瘤、動靜脈瘺等相關頸動靜脈病變。
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常規篩查檢測目的:
TCD技術是利用人類顱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為檢測生聲窗,采用低頻率(1.6~2.0MHz)高穿透性能的脈沖波多普勒超聲探頭,對顱內動脈病變所產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進行客觀評價,同時可通過4.0MHz連續波或1.0~2.0MHz脈沖波多普勒探頭檢測分析頸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頸外動脈、鎖骨下動脈等)血流動力學變化。
檢查適應癥:
近年來,TCD在臨床許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狹窄或閉塞病變的常規檢查內容主要有:
1. 腦動脈狹窄和閉塞。
2. 頸動脈狹窄和閉塞。
3.腦血管痙攣。
4.腦血管畸形。
5.顱壓增高。
6.腦死亡。
7.腦血流微栓子監測。
8.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監測。
9.冠狀動脈搭橋術中監測。
(一)腦動脈狹窄和閉塞
評價顱底動脈主干狹窄或閉塞性病變產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包括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交通前段(ACAl)、大腦后動脈(PCA)交通前、后段(PCA1、PCA2)、頸內動脈終末段(C1段或稱ICA1)、前交通動脈(AcoA)、后交通動脈(PcoA)、頸內動脈虹吸彎(CS)各段(海綿竇段C4、前膝段C3、床突上段C2)、眼動脈(OA)、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小腦后下動脈(PlCA)、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顱外段(ElCA)、頸外動脈(ECA)。
(二) 頸動脈血管超聲與TCD的綜合檢測,可以明顯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篩查準確率,提高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治療前后評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