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院神經內科自2006年開展神經介入診療技術以來,在醫院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彭德強主任醫師和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近年來科室不斷發展壯大,臨床、教學、科研齊頭并進,尤其是通過近五年的臨床實踐,作為科內重點攻關項目的神經內科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不斷成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溶栓治療,動脈瘤栓塞術以及腦血管病急性期、恢復期的神經康復等技術已達到甘肅省先進水平,使神經內科在2006年成為酒泉市的重點學科,并且目前已申報省級重點學科。
腦血管病是一種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其中75%-90%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75%短暫性腦缺血發(TIA)患者與60%腦梗塞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顱內外腦血管動脈硬化斑塊與狹窄。頸內動脈顱外段狹窄是導致腦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少見的有動脈夾層形成、動脈炎、肌纖維發育不良、放射損傷等。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愈顯著,發生卒中的危險性和卒中死亡率愈高。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每年都有大量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因而,腦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是我國醫療工作的重中之重。
長期以來抗血小板,調脂等內科療法一直被認為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傳統的藥物治療對已經形成的斑塊效果不佳,對于大多數有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患者沒有明顯癥狀。狹窄大于75%的患者在第一年的中風發作率是2-5%。如果斑塊有潰瘍,則每年的中風發作率達7.5%。對于出現癥狀的患者,其中風的發作率要高的多。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協作組研究資料顯示癥狀性狹窄70-99%的患者在2年之內中風發作率達到26%;顱內血管狹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內科治療仍有較高的卒中率;顱內、顱外血管吻合術由于創傷大,技術難度高,不能得到廣泛開展;近年來,由于支架的柔順性、支撐性的改進,使支架容易到達顱內,顱內支架成形術得到了廣泛開展。經皮腔內血管成形+支架置入術(PTAS)是治療顱內外動脈狹窄的一項新的突破。PTAS的意義在于可以恢復狹窄血管的管徑,從而改善腦的血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造成腦栓塞。目前,介入治療已經成為現代醫院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為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流之一。介入醫學的發展與普及,讓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復機會,日益成為人們選擇性治療的首先方法,倍受患者關注和歡迎。
2006年起,神經內科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被列為酒泉市醫院院神經內科重點攻關項目,并通過多項措施大力推進此項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一方面,醫院領導及科室主任給予此項技術以資金和政策方面的重點扶持和傾斜。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技術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在起步階段,多次邀請北京301醫院、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北京醫院、西安和蘭州等地有關專家來指導和參與神經介入治療,為此項技術的開展打好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關鍵點是,科室內部花大力氣著力培養和支持重點學科技術骨干,多次派出業務骨干赴外院進修學習,還重點扶持學科帶頭人。神經內科郭百海副主任醫師作為科室業務骨干,從2004年開始致力于這項技術的研究和臨床運用,同時赴北京301醫院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神經介入治療進修學習。經過長期磨練,虛心請教,目前已熟練掌握血管內介入治療并能單獨完成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及動脈瘤栓塞血管內介入治療,使神經內科業務發展達到質的突破,結束了酒泉市醫院神經內科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及動脈瘤栓塞血管內介入治療完全依賴外請專家的被動局面。同時,神經內科把血管內介入治療納入腦血管病系統工程加以建設和提高,在開展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同時,同步開展了溶栓介入技術業務、肢體康復、語言康復和心理康復等業務,及腦血管病一級、二級預防措施宣教工作。
通過近五年的臨床實踐,神經內科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不斷成熟,逐步邁上新的臺階,在急性腦血管病的超早期治療、動靜脈溶栓、顱內顱外血管支架成型術、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急性腦血管病的個體化治療、降纖、抗凝、抗聚、腦保護等、急性及恢復期腦血管病的肢體、語言、吞咽和心理的康復治療及各種腦血管病的臨床檢查等技術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科室特色,并領先酒泉地區。門診和住院病人數顯著增加。近年來隨著業務水平及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特別是以血管內介入治療為核心技術的腦血管病系統工程的開展,大大增強了神經內科的綜合力量和技術實力,極大地降低了死亡率、殘疾率、發病率和復發率,使許多患者提前回歸社會和家庭,大大減輕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為酒泉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人民的身心健康貢獻了醫務工作者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