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添加收藏預約掛號
                                  首 頁醫院簡介科室導航專家介紹設備介紹醫院文化醫療管理護理管理科研教學中醫中藥專題學習黨建工作院志編纂
                                  關于醫院 醫院簡介組織機構資質榮譽醫院領導醫院新聞通知公告   就診指南院務公開更多>>
                                  【醫訊】關注“世界銀屑病日”...
                                  【聚焦二十大 】深入學習大會...
                                  躬耕技術 守護生命——酒泉市...
                                  【科室動態】拓展門診培訓模式...
                                  【疫情防控】防控不松懈 推演...
                                  酒泉市人民醫院日常專題片、短...
                                  關于2022年度自主考核招聘...
                                  酒泉市人民醫院日常專題片、短...
                                  甘人社通【2021】304號...
                                  干部任職 公示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醫院文化優質服務

                                  胡大一:讀懂病,更要讀懂人

                                  2014-10-07作者:李娟閱讀次數:2791返回

                                      導語:教科書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醫患之間,最難的是換位思考。醫生在觀察,病人在體驗,一個站在床旁,一個躺在床上,感受怎能相同?

                                         最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胡大一教授講了一個故事:一位病人做完支架后,醫生說做得很好,通過檢查沒有發現癥狀,但病人回去后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說支架在心臟里響,醫生不相信。后來,這名醫生自己也得了心肌梗死,放了支架后,才知道晚上一個人的時候,支架真的在心臟里響。

                                    看來,聽懂支架的嘆息,并非易事。對于一名醫生來說,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也許永遠不會相信患者的說法。其實,道理很簡單:病在患者身上,感覺好不好,患者最有發言權。不是因為醫生認為手術很成功,患者就不應該難受了。教科書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在疾病的感受上,患者永遠是最權威、最有發言權的專家。

                                    醫患之間,最難的是換位思考。醫生在觀察,病人在體驗,一個站在床旁,一個躺在床上,感受怎能相同?多年前,北京軍區總醫院外科專家華益慰胃癌晚期,做了三次手術,胃全部切除。在彌留之際,他渾身插滿管子,不能進食。他告訴同事,自己做了一輩子胃癌手術,原以為切得越干凈越好,此時才明白病人有多么痛苦。對于晚期胃癌病人來說,哪怕保留一點點胃,生活質量也會高得多。

                                    從病本位醫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生理指標正常,就是健康的。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級生命。從人本位醫學的角度看,病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醫生必須高度關注病人,尊重病人的感受,而不能只關注疾病本身。

                                    近年來,很多醫療糾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一個手術完成后,患者主觀感受很不好,而醫學檢查未見異常,醫生認為很成功。事實上,客觀指標并不能完全替代主觀感受。很多醫生只是一門心思治病,并且認為治療必然有痛苦,病人就該忍受。事實上,有的痛苦是病人無法忍受的,這就直接導致病人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由于缺乏共同的判斷標準,醫患之間很容易發生沖突。

                                    時下,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醫患關系卻越來越緊張。為什么低技術時代擁有高滿意度,高技術時代反而遭遇低滿意度?也許,這正是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的死穴:重技術、輕感受;重客觀、輕主觀;重循證、輕敘事;重醫療、輕照護。結果,醫生做得越多,醫療糾紛越多;醫生承諾越多,患者抱怨越多。醫學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失去了人文的制高點。因此,醫學絕不能沿著技術至上的軌道狂飆,而應更多地關注人的感受,從病本位邁向人本位。

                                    道德可以彌補技術的缺陷,而技術卻無法彌補道德的缺陷。一名醫生,即便掌握了人類所有的醫學知識,照樣會有醫療誤差,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要減少這種醫療技術固有的內在缺陷,唯一的辦法是密切關注病人,這恰恰也是人本位醫學的基本要求。有的醫生雖然資深,卻怠慢病人,忽視病人的疾苦,使病人提心吊膽;有的醫生雖然年輕,卻用心守護病人,時刻關注病人,被病人認為是放心醫生。

                                    美國社會學家霍蘭認為,醫者有四個救生圈:技術魅力、人格魅力、溫暖陪伴、靈魂撫慰。技術救生圈固然重要,其余三個人文救生圈更不可或缺。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此乃醫者的最高境界!

                                   

                                   

                                                                   

                                  醫院領導科室導航專家介紹醫院新聞醫院文化醫療管理護理管理科研教學中醫中藥黨建工作專題學習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自網絡,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如有轉載或應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速與我們聯系!推薦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器察看本網站     版權所有(C)酒泉市人民醫院    地址:酒泉市西大街22號Copyright 2016 酒泉市人民醫院  酒泉市人民醫院院務部創意制作和技術支持    備案號:隴ICP備16002258號您是第 位訪客公安機關備案號:62090202000098 久久古裝妓院三級片黃色 日韩精品国产二区三区久久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岛国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 免费A级黄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