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聽到醫生跟病人說“結束了,手術很成功!”,也有病人家屬在術后常問起,“大夫,“手術成功幾率有多大?” “手術成功是不是代表以后就沒事了”每當如此,應該看著病人的眼睛,停一下,讓他的思考飛一會兒。
“ 成功”二字脫口而出很容易,但要客觀地理解它的內涵,就沒有那么容易了。要評判一個手術成功與否,首先要明白你所指的成功,到底代表什么。很多患者希望手術能成功地“清除所有的癌細胞”,做完手術不會再復發或轉移,能夠獲得象良性疾病一樣的效果。對于普通的疝手術,特別是當醫生說手術成功時,這種愿望就更為強烈。一旦疝有復發,就不自覺地判定原先的手術不成功。如果以理想的結果為判斷標準,那么目前的水平對惡性腫瘤來說,基本上所有的手術都屬于不成功的。
當今術前,醫生一定會與病人溝通,說清楚將要做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為什么要做手術,不做手術會怎樣。其實,這個就是手術的適應癥。而手術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改變疾病的自然進程,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或延長患者的生命,對于一些疾病有時并不是指完全終止病程。就當期手術而言,按照預定的方案,順利地施行,達到手術的目的,最大程度保障病人的權益,此為成功的手術。成功切掉腫瘤是一種成功。腫瘤切不掉,若按術前預定的方案,做好相應的處理,如旁路手術,減瘤手術也是一種成功。但醫生由于術前估計不足,術中意外頻發,導致手術未能使患者獲益,甚至不良結局,這才是失敗的手術。至于術后并發癥,這是手術本身的風險,是要病人與醫生共同承擔的。不是用來衡量手術成功或不成功的標準。當然,并發癥發生率和醫生的技術水平和經驗相關,同時也和患者個體的具體情況有直接關系。
對于一臺手術而言,首先是安計劃順利地完成(醫生常說下臺),這是第一步的成功。其次,還要病人能渡過感染關,康復關,能夠順利出院,是第二步的成功。然后還需要進一步調養,恢復至術前的生活水平。
或對惡性腫瘤病人順利施行下一步的治療,是第三步的成功。對腫瘤而言,術后滿一年,是成功,然后企盼第二年的成功,還有第三年、第四年,第5年,5年的生存率是一腫瘤手術療效的指標。而就每一個個體而言,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會有患者停下腳步。這就是目前的治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