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高危、高齡產婦也明顯增多,隨之我院新生兒病區危重新生兒的數量也不斷增多,而這些危重新生兒在治療護理中外周動靜脈穿刺越發顯得局限起來,不可避免的反復穿刺,造成患兒痛苦,也給醫護人員帶來困擾。
為提高患兒外周動靜脈穿刺精準率、成功率,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新生兒病區醫生多次外出培訓學習,熟練掌握了臍動靜脈置管技術。同時,科室護理團隊在護理部及醫院靜療小組的指導幫助下,制定詳細的中心靜脈置管維護培訓計劃,科室護理師以上護理人員在腫瘤科做專項培訓并要求人人培訓過關。1月8日,新生兒病區收住1名胎齡為32周的雙胎早產兒,該患兒入院后4小時,新生兒病區王剛主治醫師、馬宏副主任醫師,在開放式輻射搶救臺成功實施了我市首例在呼吸機輔助呼吸下早產兒臍動靜脈置管術,并已順利進行了一周的腸外靜脈高營養治療,患兒無任何不良反應,體重穩步增長。
臍動靜脈置管術是通過臍動靜脈將導管置入到下腔靜脈的技術,置入后X光拍片定位,導管末端理想位置要求在膈肌上0.5-1.0cm。適合出生后48小時內的危重患兒或極低體重早產兒,可用于輸液、換血、輸入高濃度強刺激性藥物、采集血標本、中心靜脈壓監測等,一般可保留7-14天。極低和超低出生早產兒入院時往往生命垂危,為搶救生命需要盡快建立生命通道,但由于循環極差,血管顯影困難,在急救中很難建立,而且此類患兒不僅需要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維持生命,也需要長期腸外營養支持促進其生長發育。臍動靜脈插管術操作簡便,不需要局麻,可減輕反復靜脈穿刺帶來的痛苦,易固定、不易脫落,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節省時間和人力、并發癥低,藥物經過導管注入下腔靜脈后,由于管腔粗、血流量大,藥液被迅速稀釋,可以直接輸注較高濃度、刺激和高營養液體,極大地改善了患兒的診治過程,既可迅速建立給藥通道,保證危重患兒的搶救,又可較長時間留置,避免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高滲營養液經外周靜脈導致的靜脈炎。
此次新生兒病區成功為早產兒開展臍動靜脈置管術,不僅為新生兒搶救技術開拓了新起點,也為早產兒打開了生命通道,該項技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我市乃至河西地區這一空白,提高了我院新生兒的救治水平,將造福更多的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