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是一名70歲的老人,家庭和睦,卻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右頸部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包塊,為了明確診治前來我科就診,入院后經過詳細的檢查診斷為:頸動脈體瘤。馮世林主任介紹,這種腫瘤雖然惡性率較低,但卻長在人的生命線——頸總動脈分叉部位,而且可能繼續增大壓迫周圍組織,影響大腦供血,視力也會受到影響。頸動脈體瘤裹住了頸內、頸外動脈,導致頸動脈狹窄,嚴重時導致腦供血不足而產生腦缺血,甚至腦中風等癥狀,嚴重時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同時腫瘤還常侵犯神經及腺體,導致心悸,心動過速,呼吸困難等癥狀。國內外報道該手術死亡率為12%,術后約有30%的病人會發生腦部并發癥。該手術的風險在于頸動脈體瘤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分離困難,同時瘤體將原本厚實的動脈壁壓得非常薄,術中操作稍不小心,很容易導致頸動脈壁破裂,一旦發生,動脈內的血液就會噴涌而出,病人死亡風險很大。
術前馮世林主任先對病人行顱內動脈造影檢查明確wills環完整情況并施行頸動脈壓迫訓練,備用大隱靜脈,必要時行自體靜脈移植術。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后于2015年11月25日實施了手術。術中馮主任仔細操作,小心分離血管、神經。術中腫瘤出血很少,完整地將“頸動脈體瘤”切除。手術順利,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未發生任何并發癥。這一手術的成功實施填補了我院血管外科的空白,使我院血管外科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馮世林主任介紹說:"血管外科是一門綜合手術、介入、藥物等治療手段的學科。講到三者的作用時,他生動地打了個比方,病人閉塞的血管就像堵塞的下水管,藥物就像水,靠水沖怎么也沖不通管子的;做介入就好比用導絲捅一捅,弄通管子,可管子閉塞太長的話,就捅不動了,而且即使捅開了,以后再堵塞概率仍很高。手術可以采取人造血管搭橋手術,將閉塞的動脈繞過去,恢復下肢的正常血供。就好比管子堵塞了,我們再在旁邊重新搭了管子一樣,效果很好。又如本例頸動脈體瘤患者如術前介入栓塞只能達到防止術中出血的目的,只有通過外科手術徹底切除腫瘤,才能起到根治作用,很好的解除患者的暈厥、吞咽困難、視力也急劇下降等臨床癥狀"。因此動脈疾病應該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以介入及藥物為輔助治療,這樣才能徹底解除病變的血管。伴隨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原本單純介入或外科無法治療的疾病,目前通過以手術為主,介入與藥物等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則可達到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