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九月
星期四
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這個疾病,比“死別”更殘忍,患者的記憶像被橡皮一點點擦去,甚至會忘了至親至愛。
根據2015年世界癡呆調查報告,全球每三秒新增一例癡呆患者,目前癡呆患者人數約4680萬,到2030年,估計人數倍增,達到7470萬,且每20年癡呆患者增加一倍;調查報告還提到,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介于4.8-8.7%之間。
什么叫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ˋD),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老年癡呆癥”的10大報警信號
“老年癡呆癥”是一種不可治愈、嚴重影響認知、生活能力的慢性病。市民對該疾病存在大量的認識誤區,導致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呈現“三低”困局——即就診率低、診斷率低、治療率低。
其中如何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很重要。
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主要表現是記憶力下降,尤其容易忘記剛發生的事情,易忘事常被自己和他人認為是“老糊涂”,但這種記憶力下降是病理狀態的,與我們平常說的“自然衰老”或者“健忘”最大的區別是旁人無論怎么提醒患者也不能喚起事情的回憶,甚至患者還會矢口否認。
除記憶力下降外,情緒改變也可能是“報警”信號,如果老人合并有情緒抑郁,不愛活動、懶言少語等行為,往往被忽視,出現性格固執、行為古怪,猜疑、幻覺、妄想、甚至變得自私、小氣、脾氣暴躁、容易沖動等精神行為異常,部分日常生活技能逐步下降,患者和家屬在發現上述癥狀時,就應該馬上到醫院的神經內科或者記憶門診就診進行專業的篩查,以便盡早確診和治療。
如果家中老人出現以下表現,就要當心了,是癡呆的危險信號:
1.記憶力日漸衰退,尤其容易忘記剛發生的事情,并且影響日常起居活動,經常重復詢問、容易丟三忘四。
2.處理熟悉的事情出現困難,難以像往常一樣勝任日常家務:如不懂接聽電話、不知道穿衣的次序、煮飯的步驟,忘記關煤氣、水龍頭。
3.語言表達出現困難,不能熟練的語句表達或者言語明顯減少。
4.計算力和定向力下降,買東西不會找零錢,對時間、地點及人物日漸感到混淆,不記得今天幾號、星期幾,自己在哪個省份,搞不清熟悉的親人。
5.判斷力日漸減退:烈日下穿著棉襖,寒冬時卻穿薄衣,衣著不整潔,搭配混亂。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跟不上他人交談的思路。
7.常把東西亂放在不適當的地方,事后忘記,無法找回。
8.情緒表現不穩及行為較前顯得異常:情緒大起大落、喜怒無常。
9.性格出現轉變:變得多疑、自私、挑剔、淡漠、焦慮或粗暴等。
10.失去做事的主動性:終日思睡,打哈欠,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
誤區
治與不治都一樣?錯!
許多人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無藥可醫,部分輕度患者由于羞于疾病,怕別人知道自己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恥感而不愿意治療,也有部分家庭存在“治與不治都一樣”的錯誤觀念。
專家解釋,這其實是一個誤區,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通過早期藥物治療控制癥狀的,可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延緩疾病發展,維持各種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質量,保留人格尊嚴,減輕照料者負擔。
“阿爾茨海默病就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早期治療可以延緩病情?!鄙罘矫娑噙M行有氧運動,太極拳與打麻將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疾病延緩病情是有明確效果的;多讀書看報,接受新的資訊,多聽多講,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對延緩腦退化也很有幫助。飲食方面可以選擇地中海飲食,如低脂低鹽、提倡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多吃蔬菜、水果、魚、豆類、堅果類食物,進食少量奶酪、適量紅酒和大蒜等等。
但如果患者不及時接受或不堅持正確的診療,將無法控制疾病的進展,病情發展到中重度時,生活不能自理,常因褥瘡、骨折、肺炎等并發癥而死亡。
提醒
家庭支持很重要
“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家庭支持太重要了?!被葜菔兄行娜嗣襻t院干部病區鐘護長結合長期護理經驗介紹,這種病最需要家庭全程護理模式進行照顧,也就是說需要家庭成員們作為一個團隊,共同協作,構建一個溫暖、寬容的家庭氛圍,對患者進行長期的照顧,“僅僅靠某個家屬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提醒患者家屬,首先要認識了解阿爾茨海默病,對這個病有基礎的認識,用理性、平和的態度接納患者,了解該病可能導致的一些異常表現,如有些患者脾氣會變得暴躁,病情嚴重時會出現被害妄想,產生一些過激行為,暴力傾向等,這些都需要家人的理解、包容,盡量避免因為患者的不良情緒或是過激行為產生情緒困擾,保持自身的健康、樂觀心態。最好能將患者帶入社區,擁有回歸社會和家庭的能力,讓患者保有尊嚴感,特別是獨居老人,家人應給予更多的照顧和陪伴,讓家庭生活中充滿歡聲笑語,對改善患者病情大有裨益。建議家人還要定期學習,接受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情發展階段;病情嚴重的患者,家人要密切關注其安全,做好保護工作,如防摔倒、防走失、防自我傷害、防傷害他人等,可以給患者佩戴手環或是攜帶有身份信息的卡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