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確的掌握康復醫療的適應癥:病情穩定、有一定認知能力、有一定交流能力、有一定體力。
2. 盡早康復: 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小時即可開始治療。如生命體征不穩定,有嚴重并發癥(嚴重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等)時,不宜進行主動性康復訓練,但抗痙攣體位、關節被動運動等預防性手段,只要不影響搶救,所有患者均可進行。
3. 多學科協作:康復本身是團隊協作,包括醫生,康復治療師,針灸師等。
4. 預防性康復:強調二級預防+康復,預防,廢用和誤用比發生廢和誤用后再康復治療好的多。另外,控制腦卒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等。于可防控的危險因素應及早干預,加強防控,對于減少發病或者復發,提高個人生活質量,減輕社會負擔都有重大意義。
5. 主動性康復:雖然人們已認識到腦卒中早期康復是患者恢復運動能力的關鍵,但傳統的以手法治療、物理治療或被動肢體訓練為主的治療模式不能直接作用于患者受損大腦,因此不能滿足這個時期患者對大腦康復的急切需求。強調主動運動是偏癱康復的唯一目的,應盡快用主動性訓練取代被動性訓練。
6. 綜合性康復:多種損傷(感覺、運動、言語、認知、情感、吞咽、二便等)要綜合考慮。
7. 全面的康復:不但有身體水平的,更重要的是活動能力水平和參與能力水平的康復。
8. 長期的康復:腦的可塑性是終生存在的,需要堅持不懈進行。
9. 有效預防并發癥:腦卒中患者住院治療康復期間如果發生并發癥將不同程度上延緩康復進程。感染、失眠、便秘、跌傷是較常見的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