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術后康復的目的是什么?
骨折術后康復的目的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后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并發癥、繼發癥的發生。對于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骨折術后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干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后,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2、骨折術后為什么要進行康復訓練?
骨折的治愈標準不僅僅是骨折斷端的骨折愈合,還包括骨折處鄰近關節、肌肉的功能恢復。很多骨折尤其關節周圍的骨折,由于術后得不到及時和正確的康復指導和治療,往往遺留骨折部位臨近關節的功能障礙,導致關節粘連或僵硬,帶來終身的不便和痛苦。 以肘關節和膝關節周圍骨折最常見。
3、骨折術后康復的意義?
(1)有利于消腫:創傷導致局部出血、水腫,靜脈和淋巴回流障礙又加重水腫。肌肉的痙攣、活動減少,使肌肉對靜脈回流的唧筒作用消失。肌肉的收縮鍛煉可以增加損傷肢體的血液循環,肌肉的唧筒作用增加靜脈及淋巴回流,促進水腫消退。
(2)促進骨折愈合:局部血液的增加,為骨折端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血運基礎。由于肌肉的收縮活動骨折端可產生微動,這些輕微的異?;顒涌梢源碳?/span>骨折端產生大量骨痂,有利于愈合。骨折端的縱向擠壓可使骨折端緊密接觸,使骨折愈合加速。在骨折愈合后期,肢體承受一定的生理壓力可以促進骨痂塑形,使之更為符合生物力學需要。關節內骨折早期的關節活動,可以使關節塑形,對恢復關節面的活動度很有意義。
(3)減少關節僵硬: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骨折后受損的關節或鄰近關節處于長期制動或活動減少的情況下,軟骨得不到擠壓,加上關節液的形成減少,關節軟骨失去滋養,出現壞死、脫落。關節腔內的壞死軟骨片導致大量的白細胞滲出,釋放炎性介質,加重了關節滑膜的充血、水腫、滲出,使關節粘連加重。肌肉在骨折處的粘連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的另一原因。粘連的肌肉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致關節活動障礙。早期的康復鍛煉可最大程度減少關節及肌肉粘連的發生。
(4)減少肌肉萎縮和肌力下降的程度: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關節運動功能喪失,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功能鍛煉可以減少肌肉萎縮程度,并使肌肉盡快恢復正常肌力,還可以始終保持中樞神經系統對相關肌肉的支配,一旦固定解除后不需要重建這種關系。
骨折術后早期、科學、持續的康復鍛煉對于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