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天氣日趨涼爽,氣溫開始下降,氣候變得干燥,人體由夏濕變為秋燥。從寒露到霜降,氣溫驟降。人們因一時不能適應而容易感受風寒,引發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代謝能力較差,既怕熱又怕冷,對劇烈變化的氣候往往難以適應,病邪極易侵入肌體,從而導致燥咳、氣喘、胸痛等疾病。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的老人,此時容易舊病復發。此外像風濕病、胃病、心血管病等疾病,也極易在這一季節誘發或使病情加重。因此,為了適應秋季氣候變化特點,做好秋季的養生保健工作,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一、 調節飲食,養肺生津
老年人由于五臟衰弱,腸胃薄弱,如果飲食生冷無節,饑飽無常,勢必傷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應特別注意飲食調理。老人的食物應以溫軟為宜,多食味甘性平之品。暮秋時節,精氣開始封藏,此時進食些滋補的藥食較易被機體藏納,對體弱多病的老人更有調養康復、祛病延年之功效,如西洋參、黨參、太子參、茯苓、北沙參、麥冬等。板栗有百果之王的美稱,既可以補脾健胃,又能夠補腎強筋,每天吃幾顆栗子,有利于補養元氣,強壯腎精。
秋季氣候干燥,老年人常顯得津液不足而出現口干舌燥、大便秘結等癥狀。此時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生津的食物,如梨子、百合、麥冬、荸薺、山藥、蓮子、藕、蜂蜜等食物。粥能和胃健脾,潤養肺燥,老幼體弱者皆宜。藥粥為秋日佳品,適當多食大有裨益,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胡蘿卜粥、茯苓粥、紅棗粥和百合粥等,皆為藥食兩宜的物品。老人腸胃對冷的刺激比較敏感,秋季盡量少吃一些生冷食品,秋燥當令,應少吃辛辣食品。
二、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
調節情緒大概是老人秋季養生最玄妙的一點了。深秋時節晝短夜長,景物肅殺的自然環境,陰霾寒冷的天氣,會使老年人觸景生情,引起情緒的波動。此時必須進行心理調整,主動尋找生活情趣;多參加一些健身娛樂活動,常與親友交談,傾吐內心的情感;常從事自己所愛好的琴棋書畫、養鳥養魚、讀書寫作和郊游垂釣等活動,調整情緒,升華情趣,達到心曠神怡的理想境界,保持良好心態,這才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秘訣。
三、 提高耐寒能力,防感冒
秋季溫差變化較大,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尤易患感冒、肺炎、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有條件的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甚至冷水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四、 警惕秋季易發病
秋季的特殊氣候特點,極易發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發作、胃病、風濕病、哮喘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應結合自己體質情況重點防范,積極控制原發疾病,警惕秋季易發病的發生。
五、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秋天的氣候轉涼,是室外運動的好時機,老年人可根據個人的愛好和興趣,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練拳、打球、郊游等。老年人在運動時,要注意運動的強度及時間要依個人的體能慢慢地增加,運動至微微出汗的程度是最合適的,尤其是老年朋友,千萬不可認為越累越好,這里有一個簡易的方法可以測量強度是否合適,運動停止后迅速測量脈搏,若脈搏和年齡相加小于或等于170,則說明強度合適。
六、閉目養神,收聚精銳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松,再面部放松,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余,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當然,睡眠是首要的。傳統養生學認為,人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以順應自然,做到“天人相應”。秋冬季節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早晨蘇醒后先閉目養神,然后在床上慢慢做10分鐘保健運動,這對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增強各器官功能都有益處。
只有做好這些保健,老年人也能好好體驗一回“最美不過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