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歲的郭女士,認為自己最近得了一種怪病,每次翻身起床、平躺或轉頭時,立即出現幾秒鐘的天旋地轉,伴惡心、嘔吐,不敢睜眼,堅持不動后,癥狀消失。郭女士和家人非常緊張,跑了幾家醫院,診斷為“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檢查了頸椎X線、經顱多普勒、頸部血管彩超、頭顱核磁、心電圖,都沒有發現問題,服用多種治療眩暈的藥物,一周過去了,仍未好轉,不能上班工作。該患者在家屬攙扶下來我科門診后,在門診的診室中,醫生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將頭、身體轉動了幾下,只花了十幾分鐘,患者在變換體位時出現的眩暈癥狀消失了,馬上可獨立行走,患者對治療非常滿意。該患者是什么疾病呢,答案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眩暈是常見的臨床癥狀,病因眾多發病機制相對復雜,對許多醫生而言,其臨床診斷過程是頗為棘手的一個問題。神經內科門診就診患者很多。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種與體位改變密切相關的常見的自限性前庭功能障礙性疾病,在所有眩暈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病因尚未明確, 基本的病理特點是橢圓囊病變, 耳石變性脫落, 異位于后半規管以及水平半規管所致,以后半規管受累最多見。在門診眩暈患者中占20%~30%,1年的復發率為50%左右。一般為單側發病,而雙側均受累者約占15%~17%。多見于中老年患者,隨年齡增大BPPV發生率上升,約50%老年人頭暈是由BPPV引起(應該關注門診老年頭暈患者BPPV診斷)。前庭系統退化是主要原因,50歲以下發生BPPV與頭部外傷,偏頭痛相關。隨著BPPV 病因和病理生理機制的明確, BPPV 的診斷方法確定, 治療亦簡便有效。
BPPV指當頭位快速移動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時激發的短暫的、陣發性眩暈與水平型或旋轉型眼震。所謂良性,就是可治療、可自愈;所謂陣發性、位置性,是指頭暈的發作時間短暫,并且與頭頸轉動有關。大部分患者發病表現為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時發作,或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以及行走轉頭時,引起天旋地轉,伴惡心、嘔吐,必須保持強迫睡姿,行走時正常。頭暈發作時間短暫,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很少超過一分鐘。病程為數小時或數天,一般無聽力障礙和耳鳴,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緩解期可無任何不適。
BPPV的診斷完全依據于典型的臨床表現和Dix-Hallpike試驗結果陽性。
Dix-Hallpike測試:患者坐于檢查臺上,在檢查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并向一側偏45度,后半規管BPPV患者,頭轉向患側時經數秒潛伏期后出現短暫眩暈和垂直旋轉性眼震,反復試驗有疲勞性。
BPPV的治療方法主要是 Epley氏耳石復位和 Semont 氏釋放療法,也可將這兩種技術進行整合改良成為Epley氏改良耳石復位法,獲得更好的效果。近年來我科積極對眩暈病人進行體位誘發試驗進行診斷,確定受累半規管后進行針對性的手法復位治療,有效率可達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